中文名稱:武當山古建筑群
英文名稱:
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
Wudang Mountains
編號:
200-013
武當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12月15日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(I)(II)(VI)入選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
武當山又名太和山、玄岳山,位于中國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,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。相傳道教信奉的“真武大帝”即在此修仙得道飛升。武當意為“非真武不足當之”。武當山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。自然景觀主要包括三潭、九泉、九井、九臺、十池、十石、十一洞、二十四洞、三十六崖和七十二峰等,風光旖旎,氣勢宏偉。
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在武當山均有構筑。武當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(公元627~649年),唐太宗李世民在此敕建五龍祠。到宋代,以崇祀真武帝君為根本理義,直接為皇室服務的武當道教基本形成。但到元朝末年,武當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已毀于兵亂。明代是武當山發展的鼎盛時期,成祖朱棣封武當山為
“大岳”,世宗朱厚熜更封之為“治世玄岳”,地位在“五岳”諸山之上。這一時期在武當山興建了大批建筑。據史載,明成祖朱棣崇奉道教,在北京紫禁城、太廟、社稷壇、天壇等基本完工后,于永樂十年(1412年)即命人率30萬眾進駐武當山,大興土木,以十三年之功,從筠縣(今丹江口市)城內的凈樂宮到天柱峰金頂之綿延70公里的路旁,建成包括九觀、九宮、十二亭、三十六庵堂、三十九橋梁、七十二巖廟的關聯完整而雄偉壯觀的建筑群,計殿堂廟宇2萬多間、400多處,總占地面積160萬平方米。到嘉靖三十一年(公元1552年)“治世玄岳”牌坊建成,武當山建筑群基本成形。
經過數百年的歷史滄桑,許多宮觀已成瓦礫,現存的武當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宮、南巖宮、紫霄宮、遇真宮四座宮殿,玉虛宮、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,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余處。建筑面積達5萬平方米,占地總面積達100余萬平方米,規模依然龐大。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遺產包括:太和宮、紫霄宮、南巖宮、復真觀、“治世玄岳”牌坊等。此外,武當山各宮觀中還保存有各類造像1486尊,碑刻、摩巖題刻409通,法器、供器682件,還有大量圖書經籍等,也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。
在這里還衍生出武當道教、武當道樂和武當武術等文化范疇的精髓,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增添了新內容。
真實性和完整性
武當山古建筑群歷經滄桑,現存的4座道教宮殿、2座宮殿遺址、2座道觀及大量神詞、巖廟,在布局、規制、風格、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狀。
中國網